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战“疫”大考!撑起心理健康保护伞 正文

战“疫”大考!撑起心理健康保护伞

来源:朋皓头条   作者:热点   时间:2024-03-28 21:44:48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李慧君

  在严防严控的疫疫情大考背景下,人们的考撑康保心理问题愈加得到重视,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应对疫情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起心穿越兽世:兽夫大人,我想吃肉负面影响。

1.jpg

  不容忽视 疫情带来的理健心理影响难以评估,宛如一片乌云笼罩在人们心头。护伞 图片/TUCHONG

  新冠肺炎疫情对心理健康造成的疫影响不容忽视。2022年3月,考撑康保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起心科学简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第一年,理健全球重性抑郁障碍(MDD)病例增加27.6%,护伞焦虑症(AD)病例增加25.6%。疫百度指数显示,考撑康保3月以来,起心上海居民对“心理咨询”的理健搜索激增。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说:“我们现在掌握的护伞关于COVID—19对世界精神卫生的影响的信息只是冰山一角。但这给所有国家敲响了警钟,必须对精神卫生领域给予更多关注,更好地支持本国人民的精神健康。”

  在严防严控的疫情大考背景下,人们的心理问题愈加得到重视,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应对疫情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

  心灵创口的愈合需社会合力

  “我真的很难受,没有人能帮到我。穿越兽世:兽夫大人,我想吃肉

  心理咨询师苏虹刚刚接起电话,一位女性便开始哭诉起来。3月31日,苏虹所在的NCP生命支援团队针对上海疫情的援助启动。这支队伍曾为武汉疫情、西安疫情、吉林疫情中的人群提供心理援助。苏虹坦言,这几个月,已经接到过太多类似的求助。

  上海市心理热线“962525”接线员廉彤遇到的情况和苏虹类似。这条24小时在线的热线,有300多位心理咨询人员值守。4月上旬高峰时,一天涌入了400多通来电,“和疫情相关的来电明显变多了”。

  普通人因封控、隔离引发的情绪问题,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因封控时间太久病情加重,逐渐袭来的经济压力如公司裁员、资金链断裂,隔离期间激化的夫妻矛盾、亲子矛盾……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难以评估,宛如一片乌云笼罩在人们心头。

  早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为此后各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统一领导,并提供必要的组织和经费保障。由全国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相关协会、学会发动具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专家,组建心理救援专家组提供技术指导,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一协调下,有序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

  2008年汶川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开始在国内逐渐成熟起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办公室主任钱英介绍,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发生火灾后,国家首次派心理专家进行援助,这是中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开端。

  从新冠疫情的出现到如今疫情常态化,新冠疫情对于人们的影响愈加深刻,各地纷纷采取行动,普及相关知识,提供心理援助。

  湖北省将心理疏导工作纳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疫后社会、生产恢复的整体工作部署,将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援助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在常态化防控中,组建由专业卫生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街道)办事处、居(村)委员会等组成的疫后心理援助服务网络。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对患者及其家属、一线医护人员、基层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对大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针对新一轮疫情再次袭来引发的焦虑、恐慌、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北京市提前筹备、多措并举。一是设置17条心理服务热线,安排精神与心理专家轮班值守,解答市民对于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的问题咨询,开展心理疏导,热线电话号码可通过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健康北京”和“首都健康”等政务新媒体平台查询。二是与12345市民热线建立对接机制,搭建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援助服务桥梁,将市民心理服务需求直接转至心理服务热线,及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三是创建了“暖翼”微信小程序——居民心理健康体检与心理援助服务平台,有需求的市民可登录“暖翼”微信小程序,自行开展自我心理检测与自我调节。

  两年多来,全国各地的一系列措施正有条不紊地展开,并日益成熟。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有序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通过整合心理服务资源,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服务热线;在疫情严重的地区安排专业的心理医疗队伍,为有心理困扰的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所有这些,都为疫情下的人们撑起了心理健康的保护伞。

  自我疏导同样重要

  在社会力量之外,人们如何通过自我调节缓解疫情带来的冲击,预防和减轻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同样是一大待解问题。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上海第九批援鄂医疗队领队王振表示,封控在家的大多数市民,因为对病毒的担忧、环境的变化、空间的受限等原因,可能会有轻度焦虑情绪,但一般达不到精神障碍的程度;少部分市民可能此前就有焦虑、抑郁等问题,但在封控中变得严重,这也是有可能的。

  王振认为:“在疫情下相当一部分人会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一旦疫情趋稳,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状态,大部分人心理状况会自然恢复到健康水平。因此, 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需要特别的心理辅导,尤其是正式的心理干预。只要常规做些放松训练,保持规律作息,保持与家人和朋友顺畅交流,焦虑情绪就会随着急性应激减退而逐步消失。”

  对于如何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心理舒压,王振介绍道:“心理学上有个认知三角,认知、情绪和行为,任何一个变化了,另外两个都会跟着变。所以,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或行为。同样一件事,往负性方面看,是一种破坏性情绪和行为;通过引导往积极方面看,情绪会发生积极变化,随之采取的行为就偏建设性了。”

  对此,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董晔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面对疫情,需要建立积极认知。要接受疫情带给人们的影响,调节生活作息,包括合理利用时间,将工作和生活界限分开,划分出陪伴家人的时间和全心投入工作的时间,将自己的时间计划安排好,可以通过运动、冥想、正念、写日记等形式调整情绪。另外,疫情会让人们拥有更多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用来陪伴家人一起活动、做饭、游戏等。

  对于如何预防和减轻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董晔给出了几条建议:“首先,封控区的居民可以通过运动、适当的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即使是在封控区,也要保证正常的作息,饮食上要注意,合理的营养也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其次,如果出现抑郁或者负面情绪,可以采用向别人倾诉或者写日记的方式进行排解,避免由于长期积累负面情绪没有疏解通道而产生心理问题。此外,唱歌、跳舞等健康的娱乐方式,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给人们带来很多正面的能量。”

  董晔表示,不要和疫情或者已经出现变化的生活对抗,要通过调整,适应变化,在隔离期间建立稳定的作息规律,规律的生物钟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物资,避免物资不足时出现恐慌。如果有紧张或焦虑的情绪,建议少看负面新闻。可以了解一些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比如出现睡眠问题,饮食上出现厌食或者暴饮暴食,出现心慌、不能专注等身体感受。如果自己无法调整改善,可以找一些相关视频或者文章学习,严重时可以通过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走出心理问题的困扰。”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6月下旬刊


标签:

责任编辑:娱乐